忌 日
父母或祖先死亡的日子。古时,每逢这一天,家人忌饮洒作乐,故称“忌日”,亦称“忌辰”。《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又已死父母的生日称“三忌”。为了怀念父母和祖先,每当忌辰或生忌,必置酒筵致祭,俗称下饭。当代,对远祖者不再忌日,但对近亲父母死后的头两三年者,仍沿“三周”(年)祭奠遗风。
祭日
在中国古代,"祭"这个字也并不仅是祭奠的意思,也有庆典的意思。在千年后慢慢变成一个偏悲伤的字。日本人学习汉字的时候这个词的意思还没发生改变,所以就一直延用至今,如今在日本,“祭”还表示节日,并且,日本的“祭日”是假日的意思
祭日和忌日的区别
在古代是“祭日”是一种祭礼。在夏商周时期,每年的春分,天子都要在某个地方设置大祭坛来祭祀天神,以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国家安定。这就是一个“祭日”,也就是祭祀的日子。
在《礼记》中有关于“祭法”的一章内容,说“王宫,祭日也”,这说的就是天子在宫殿中如何祭奠太阳神。
这种祭奠的仪式每一个朝代都有,比如说清朝,他们在入关之后每年都会在天坛举办一个祭天仪式,要“迎帝神,奠玉帛”,显示自己的皇家威严。
而“忌日”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经常在黄历中出现的名词,说的是不宜干什么的日子。
老一辈的人喜欢在出门、做事之前先看看黄历,看看今天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以确保自己行事顺利。比如说在黄历上的某一天写着“忌婚嫁”,那么这天就不适合结婚,新人们在选日子的时候就会避开这天。
另一个意思就是人去世的日子。
人去世之后,作为后人,在每年他去世的这一天都要禁止饮酒作乐,举办点什么仪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坟烧纸。这是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会把某个人去世的那天当做他的“忌日”,也可以说是“忌辰”,也就是“冥诞”。
《礼记》中有言:“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要对去世的人虔诚祭享,要牢记故去人的“忌日”,表达对他们的无尽思念之情。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