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传统乐器是什么?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人们常把芦笙与苗族等同,芦笙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的代名。这或许是一个太过笼统而无法精确求证的谜题,但苗族传统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韧性和音乐、舞蹈形式。

苗族芦笙这种古老的乐器,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说唱乐器——它简朴的音调与苗语的声调相对应,能够以音代“言”;芦笙词同时也是芦笙曲。今天传下来的固定的苗族芦笙词不下百首,包括吹踩堂调、借路调、迎送亲调等,这些曲也是习吹芦笙的“口谱”,曲本身就有确切的语义。

在苗人的信念中,久远的祖先听不懂人的语言,却能听懂芦笙的声音,正如不同苗族方言区之间不能互通,却能用芦笙曲相互沟通。这种词曲同体、声意相参的古朴形式,或许是古老音乐才会有的。

苗族的传统乐器是什么?

传说中,芦笙是“母亲的声音”。苗族世代传说天帝女儿勾索到人间造万物,为做笙而砍下六根手指和一只手臂,血尽而死。另一则苗族传说,说伏羲和女娲在一场滔天大水中为葫芦所救,女娲取葫芦而制葫芦笙。葫芦上生出的六根笙管,代表着六支族裔的联盟。这其中的寓意似乎是在表明,女娲希望后世子孙、六族同胞,同心相结于那只在再创人世的大洪水中曾承载着大绝望与大希望的漂流的葫芦。这是数千年来苗人不论颠沛流离,还是身处兵燹,都要在迁徙中伴随芦笙、吹笙、踩堂联络的原因。而能吹奏《迁徙歌》的芦笙头,则承担着“开教化,育子孙”的文化传承者的角色,是族内备受尊敬的人。

音乐在这里真正代表着“和”的古老含义。数把乃至数十把芦笙的合奏,传达的是同舟共济、攻克难关的信念,也是种族传承、生生不息的祝祷。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3394.html

(0)
飞翔的熊猫飞翔的熊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