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单位制中,一共存在7个基本单位,包括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物质的量(摩尔)和发光强度(坎德拉)。
当然,表示物理量的单位不止这7个,其对应的范畴还划分出了多种单位。
而今天,要和大家讲述的马赫(Mach number),就是用来表达速度的单位,这个单位和普通的单位有很大不同。
马赫仪表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1马赫相当于每小时多少公里?为什么飞行速度,常用马赫为单位。
马赫是相对的速度单位
马赫其实就是速度和音速的比值,是用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命名的,不过它只能算作一个相对的速度单位,一般用来表示飞机、火箭、导弹等飞行器的速度。
音速其实就是声音的传播速度,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其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音速越快。
声音传播
当然,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根据温度、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物理学定义,在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音速可以达到344米/秒,这一速度被认为是标准音速。
但是当飞行器在空中运行的时候,经过的每一段路程,音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与之对应的马赫数就会不断变化,所以我们才说马赫的速度并不固定。
超音速飞行
如果是在标准音速下,1马赫就相当于每小时大约1224公里,马赫数1就是1倍音速,当马赫数小于1时,就被称为亚音速,而当马赫数大于5左右时,就被称为超高音速。
一般来说,在高空中飞行比在低空中更容易得到较高的马赫数,因为在低温状态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就会慢很多。
超高音速导弹
用马赫做飞行速度单位的原因
了解到飞行速度和音速挂钩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会受到哪些限制,才能知道为什么要使用马赫作为飞行速度的单位。
一个飞行器在空气中飞行的时候,前方的空气就会受到挤压,当飞行器的飞行速度比较慢时,这团空气就会经过“压缩”→“复原”→“弹开”的过程。
如果飞行器接近音速的速度,并持续一段时间后,这团空气就会被“压缩”到无法“复原”,也就无法“弹开”。
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阻碍
于是它就会在飞行器前方一直堆积,最终形成空气密度的一个突击面——激波面,此时飞行器行进时遇到的阻力就会变大。
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飞行障碍就是俗称的“音障”。
马赫数可以更快了解音障
音障出现的时候,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稳定性会遭到破坏,很容易发生飞行事故。
在二战期间,很多战斗机在加速俯冲时,一旦速度达到0.9马赫,也就是接近音速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强烈的音障。
此时机体周围的流动态会发生激波和剧烈的干扰阻力,使得机身抖动失控,严重时甚至会当场解体。
当场解体
所以飞行员就必须要了解速度和音速的即时关系,并提前做好准备,以此来提高飞行的安全性。
此时马赫数的优势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就像前面讲的,音速在不同环境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些飞行速度很快的飞行器,根本很难及时了解飞行器会遇到的情况。
突破音障
所以在飞行器上,就需要安装一个显示马赫数的仪表,这个仪表就可以根据所处区域的各种条件,如空气密度、温度和压强等。
以此计算出当时的音速,再根据彼时的飞行速度进行比较,最终计算出马赫数。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2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