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会分不清剧中出现的“公主”、“郡主”。那么,公主和郡主分别都代表了什么呢?哪个地位更加尊崇呢?

公主
据《春秋公羊传》上载∶“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主,就是“主婚”之意。原来,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诸侯称为“公”,而周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时,天子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命同姓的诸侯做为长辈来主持婚事。因此,也就称天子的女儿为“公主”了。
汉朝开始,诸侯王的女儿就降格称翁主,只有皇帝的女儿可称为公主了。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中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可见,当时已经对皇帝和诸侯的女儿出现了等级称呼,只有皇帝的女儿可称“公主”了。
《明史·公主传》:“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可见能被成为公主的人,基本上和皇帝是最亲的人。
还有一种是因为联姻,而被强制封为公主的女人。
这类女人也许是皇帝的养女,或者宫女,也可能是皇族里的年轻女子。她们的唯一任务,就是代替皇家出嫁他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郡主
郡主,最开始是叫做“郡公主”,始于东汉时期。郡公主是皇族女性的一种封号,而要注意的是,郡公主并不是指一郡之主,真正的一郡之主是有官职的,被称为“太守”,而且是在郡县制设置的时期。
“郡主”在前期并非是一种称谓,而是封号,因为她们的全称是郡公主,例如东汉时期的长乐郡公主刘曼。
两汉至两晋时期,郡主、县主都是指皇帝的女儿,但到隋唐时代情况就不同了。隋唐时代,太子和诸亲王的女儿也可以封郡封县,称为郡主和县主。太子的女儿一般封郡,称为郡主,亲王的女儿封县,称为县主;明清情况又有所不同,亲王的女儿统称为郡主,郡主的女儿才称为县主。

结语
现在很多人对这些称呼封号的理解,可能与唐朝之后的规则差不多,即帝女为公主,和亲为公主,太子之女为郡主,亲王之女为县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破例的情况,比如功臣之女受封、宋朝改称等,吗历朝历代情况不尽相同,如果对此很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翻阅更详细的资料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