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和学校是每个人学习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两块“根据地”,“生在家庭、长在学校”也是教育活动必须直面应对的最大挑战。那么,应该如何协调处理好家庭与学校之间关于“家校共育”共同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问题呢?
一、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家校共育理念的一致性,需要学校为家长提供层层保障,也需要家长的周密配合。比如疫情期间,学校借助“钉钉”开展空中课堂、作业提交等,家长则需实时监督孩子的完成情况。
除此,学校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专业领域的家长为孩子们讲解课堂外的知识,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大脑,而且有助于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
每月的《红枫林》,也成为家校共育的良好平台,它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了解学校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孩子,从而愿意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
二、畅通交流渠道
小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清北梦,而清华大学教授刘瑜说过: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
内卷时代,教育也被内卷了,孩子们面对的不只是课堂上、作业上的压力,还有同学间的、家长间的“无聊”攀比。此时,当家长焦虑、不安,甚至无所适从,可以通过微信、QQ等及时与老师、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家校互访”也可借鉴,让老师走进家庭、家长走进校园,家长、老师同频,孩子受益,从而实现和谐双赢的愿景。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每个孩子都不单独属于某个家庭、某所学校,而是属于这个社会。所以,家校共育,育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他自己,更好的自己。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1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