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是唐代的一种州级行政官职,在唐代官制中属于三品或四品。经过历朝历代多次改革后,才逐渐形成了规定。
节度使
唐朝时,节度使被视为三品官,是全国一共只有15个的高级宗室职位之一,与京畿、中曹、左藏、右藏等世家重要官职齐名,由禄劾察的官员担任,通常是一些购买过高级官职的贵族出身。 唐朝时期,意义与独立性都比较重要。裴渊在其《御风赋》中以“确披、应共;又之斧钺,如何之意”形容唐代节度使权力,可见唐代时期节度使在军事上有重要的权力。
随着唐朝逐渐衰退,节度使的地位逐渐下降。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成为了四品官,这个职位和治所的辖区范围也相应被缩小。同时,为了保证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力,五代开始设置了大量的节度使,将原来一个节度使治理的大军区分成多个层次,成为集操纵和指挥的中枢组织。此后不管是南北朝时期,还是明清时期,节度使代表的都不是政治精英阶层,而是地方军事力量,只有行过散官或功臣大将就可以担任。
最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式微,在中国封建王朝灭亡后的清朝,节度使这一官职已经不再存在。相应地,军队的组织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节度使不再存在,地方军队再没有像节度使同时兼有军政两头的长官,中国的地方军队成为类似西方国家那样的专业机构,成为清朝著名的“将营”体制培养的班底,逐渐演变为如今复杂的中国军队。
综合来看,节度使在唐朝时期是三品官,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成为四品官,这个职位所代表的地位和意义也逐渐被削弱。历史的进程中,节度使所代表的地方军事势力也逐渐与封建王朝灭亡而消失。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5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