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已成为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马头琴的由来
马头琴的由来据说是一位牧人想念死去的小马,于是用小马的腿骨作为琴柱,小马的头骨作为琴筒,马尾做成琴弦,最后将仿制小马样貌雕刻的木制马头装在琴柄顶端,故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具有构造精细、携带方便的特点,一个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演奏时采用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颇为独特,左手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顶弦,无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顶弦,有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顿弓、击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早期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尤其是同蒙古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五类:原生民歌,如《朱色恋》《八雅铃》;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5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