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
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成虫则以雄虫及雌虫分为水上方开阔水域及水边的植物上,卵产于岸边。
萤火虫发光是荧光素在催化下,发生的复杂生化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会以光的方式释放能量。也就是说,萤火虫的光和世界上所有的光源一样,都是能量的释放。
萤火虫有2000多个品种,不同品种发光形式不同,光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黄色、橙色、红色、黄绿色及绿色等多种颜色的荧光,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具体地说,萤火虫发光的部分是其腹部的一个发光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细胞等组成。发光器的构造有点像汽车大灯总成,发光细胞就是灯泡,反射层细胞就如车灯反光镜和灯罩,将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
发光细胞中含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叫作荧光素,另一类叫作荧光素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会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并释放能量,主要以荧光的形式发出。因此,萤火虫发光是一种生化反应。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