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决策下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空前壮举。
所谓一、二、三线,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是由中国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
三线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基本包括四川(含今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河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一线地区主要包括位于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二线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此外,三线还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俗称“大三线”,各省份自己靠近内地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大三线建设是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是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
小三线的建设内容是在各省区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2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