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一个传统节日,但却已融入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它的主要节俗活动,传承了约两千年,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端午节是我国名称最多的一个传统节日
端午也叫端五,又叫重五(午)、端阳。“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称重五,也称重午。这样,端午节就有了端五节、重五(午)节、端阳节的称谓了。不过,端午节的别称远不止这些。
端午是夏季最大的民间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有许多和夏令有关,并且与夏至时隔较近,故称夏节。
浴兰节是唐、宋时期人们对端五的称呼。吴自牧《梦梁录》说:“五月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因为古代有在这一天用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
女儿节。旧俗端午少女须佩灵符、簪石榴花,娘家又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故称。
诗人节。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文化界人士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把这个日子定为诗人节。
另外,端午节有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所以也叫龙舟节、粽子节。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地区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端午源于夏至的说法,着眼点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从传统的端五习俗来看,有很多和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相同,如夏令饮食、服饰等。这种解说由时令作为切入点,有一定道理。
端五源于吴越地区的图腾祭,这是闻一多先生经考证而建立起来的学说。他认为,古代的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每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要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的活动之一就是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水上竞渡,娱神娱已。
恶月、恶日说,这是建立在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的民俗信仰基础上形成的观点。恶月、恶日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以后一直存在。端午的许多节俗,正是为了辟恶求祥
端午习俗:食粽寄情
和屈原有关的另一项端午节俗是吃粽子。粽子也叫角黍,相传是屈原落水后人们投给他的食品,由此便有了后来的粽子。
其实,粽子不仅有纪念意义,还有一定的养生效果。古时就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柜”、“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等关于吃粽子的谚语。可见,粽子是一种既可口应时、又标志着季节转换的食物。在汉代,就有皇室赏赐百官粽子的习俗。到唐宋,不仅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义十分明显了,而且它的社交、娱乐意义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粽子起初本多见于南方,后来也逐渐在北方流行起来,唐宋如此,明清也如此,经过历史的积淀,粽子形成了许多花样。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