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形声字,读作lù。由录和辵(走之)构成。本义行走谨慎的样子。
逯字由录和辶(辵)构成。录,甲骨文字形是一个汲水装置(辘轳),上为架子,下为取水的器皿,有的还在取水器四周画上水滴的样子。
辶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辶”的基本含义为同“辵”,用作偏旁。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
辶在传统字书中即辵(chuò)部。"辵"是走走停停的意思〔篆文从彳(chì)止〕。归入辵部的字多于此有关,如"进""退"等。
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各有地名叫逯邑。秦国逯邑在今陕西咸阳旬邑,楚国逯邑不清楚在何地。或许这两个逯邑都因为用辘轳打水而得名。
1.源于嬴姓。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逯邑。有一秦国的大夫被封于该邑,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为姓氏的,称逯氏。
2.源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逯邑。楚国王族的后代中有以邑名为姓氏的,称逯氏。
3.源于他族改姓。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步六孤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改为汉字单姓逯氏。
4.源于少数民族。今回族、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逯氏族人分布。
如今,逯姓人口约11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10位。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78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