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点”是英文society的音译,是一个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嗔怪;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关于“十三点”的语源,历来说法不一,搜罗坊间各种意见,大概能见到三种解释:
第一种意见认为,“十三点”是外来词,是受到西方人忌讳数字“十三”的影响。上海开埠以来,历受欧风美雨,如“水门汀”、“老虎窗”之类的洋泾浜外来词的确不胜枚举。但是西方人忌讳十三,一则出于基督教的宗教背景,再则因之忌讳直接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如大楼内不设十三层,电梯按钮代之以其他名称。类似于上海话这样大鸣大放的“curse word”的用法,与西方传统相去甚远。因此外来语的说法,并没有充分理据。
第二种意见认为,“十三点”代表的是“痴”或者“愚”的笔画数,两字恰好都是十三画。“痴”是简化的写法,繁体的“癡”当然不止十三画。“愚”字的笔画数倒正好是十三,但上海话中绝无“十三画”的讲法。数笔画也不用“点”来计量,一般都说“多少画”或“多少笔”,如毛泽东年青时的笔名——“二十八画生”,此类说法都不会说“XX点”。
第三种意见有鉴于第二种意见的疏漏,认为“点”是“钟点”,“十三点”即是钟表敲十三响,比正常最多十二响还多一响,把“十二点”敲成了“十三点,说明钟表不正常。
”点”是英语ding(叮当响)的音译,原指钟声,十三点”初时意谓“敲乱钟”,原来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例如下午四时,钟摆便会敲响四下,五点敲五下,至多是十二点,也不过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响,难道有十三点?当然是出了问题,正如俗语所讲癫癫地! 所以,“十三点”就是代表人的性格“癫癫地”。十三点是指那些“脑袋有毛病的人”,“冒傻气”,“冒失鬼”,“做事违背常理”。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