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完美收官。6个月的太空飞行中,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返回舱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航天员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飞行乘组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为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天飞行是用生命的代价探索,首先是对我国的一些航天技术进行验证的任务,为未来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打下基础。要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的技术,长时间工作的身体健康状态。然后验证出舱活动的相关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建设做准备。最后,轨道开展相关的空间、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的科学实验。可以说,这次回归,验证了这次实验等相关技术安全。
神舟十三号的重要意义
第一,神十三凯旋,体现了中国太空技术,尤其是载人航天技术的蓬勃发展。
在载人航天方面,目前基本上是美、俄、中三国率先实现了发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一去一回”,其实包含了大量复杂的技术成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做到。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披荆斩棘,在克服了无数困难之后,才有今天的成就。
此次神舟十三号搭载3名中国航天员前往空间站,实现了多项成果,包括航天员入驻“天宫”空间站、在太空中漫步作业、在空间站授课、第一次在太空过年、第一次太空“出差”半年时间。
而神十三返航也有很多看点,包括仅用数小时时间绕地球5圈快速返回的方案、地面接应力量的密切配合准备、航天员返回舱安全降落、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收官等。这一切,都是中国太空技术发展,尤其是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充分体现。
第二,神十三成功返航,是中国空间站技术成熟发展的成果。
神十三的归来,是新的起点,可以说,飞船和空间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体系,有了空间站,飞船在太空中才有“港湾”,有了飞船,空间站才有“定期航班”,才能够与地面保持联络。
而飞船的持续往来,也为空间站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正如前面说的,神十三归来,标志着新的起点开始。中国空间站还在不断发展,每一次的出发,都会为空间站增加一些成果。
中国“天宫”空间站位于400至450公里的轨道高度,空间站重量可达180吨,能够满足大量空间研究活动的需要。空间站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0年时间。
目前世界上除了中国的“天宫”空间站之外,仅有美俄欧等联手合作的“国际空间站”还处于运营状态。但是国际空间站已经日趋老化,而且因为受美俄关系波动的影响,因此现在也面临着考验。预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第三,神十三凯旋,再次标志中国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在2011年,美国就推出了所谓的“沃尔夫条款”,该条款通过炮制莫须有的罪名,限制美国与中国开展太空技术合作。美国搞这样的禁令,严重影响了美国航天局与中方的正常交流,甚至还波及到了中国留学生。“沃尔夫条款”的出台,充分暴露了美国的恶毒用心,美国以为可以通过霸权手段,来“限制”中国太空技术的发展。
但是很明显,美国已经被打脸了。这些年中国通过自力更生,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太空发展之路。
第四,中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太空技术的发展,还为世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犹记得上世纪70年代,非洲一位修女曾询问美国NASA,为什么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饿殍遍野,人类却要耗费大量资源去探索火星?当时她得到的答复是,就算是发射一颗卫星,也能够为农业发展、粮食增收带来巨大的贡献。
所以,太空技术的发展有其必要性,而且关联到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将会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更多的机遇和活力。
总结
新一代航天人依然在各项技术上不断突破,中国空间站正在一步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如果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付出和努力,哪里有独立自主的中国航天事业?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