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被誉为“脉学之宗”,提出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扁鹊其实姓秦,名越人,因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人们把它比作古代传中黄帝时期的一位名医——扁鹊,尊称他为“扁鹊先生”。这样一来,“扁鹊”就代替了他原来的姓名。他是先秦时期的齐国人(现河北省任丘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对传统医学不断总结和完善,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能够综合利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各类疾病,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被尊为医祖。在他所著的《难经》里,首次归纳了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据《汉书》记载,扁鹊著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已经失传。现在传下来的只有《难经》一书,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以问答形式,阐述《内经》。内容分为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六大类。特别是他提出的取寸口(手腕)切脉法,一直沿用至今。
扁鹊的典故
据说扁鹊在齐国的时候,有一次进宫,见到齐国国君齐桓公。见他的脸色不对劲,就告诉他说:“君侯恐怕身体有点小毛病,但问题不是太大,热敷一下,明天就会好的。”齐桓公听他说自己有病,很不高兴。等扁鹊走了,就对身边的人说:“哼!这种人,专喜好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人家本来没有病,他硬说是他治好的,没出息!”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见到齐桓公。见他的病情有所加重,就又劝他说:“君侯的病,已经深入到血脉里了,如果不及时治疗,怕会更严重。”齐桓公没有搭理他。
扁鹊第三次见到齐桓公,见他的病已经开始侵入到内脏了。就耐心地对齐桓公说:“君侯,您没觉得心跳有点急促、喘气不大顺畅?您的病不能再等了,我煎些药汤给您喝,发发汗也许就好了。”齐桓公没有好气地斥责他说:“你是真巴不得寡人得病是不是?为什么见了面不能说点别的,三番五次地病、病、病!烦人不烦人!寡人不就是得了点伤风嘛。”扁鹊讨了个没趣,只得悻悻地走了。
扁鹊再次见到齐桓公的时候,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大臣们见了,都很奇怪,就问他:“先生今天是怎么啦?拔腿就走?”扁鹊无奈地说:“大王的病已经侵入骨髓了,治不好了,说什么都没用了。”
过了几天,齐桓公病情真的十分严重,浑身疼痛难忍。急忙差人去请扁鹊进宫治病。差人回禀道:“大王,听说扁鹊先生已经离开齐国了。”
不久,齐桓公就病死了。
扁鹊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有六
第一,扁鹊开创了医学教育之先河。他亲授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子阳、子豹等。据《韩诗外传》记载,还有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等,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扁鹊为核心的齐派医学群体。
第二,扁鹊提出了“六不治”原则,把“信巫不信医”作为不治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反对“鬼神治病”和荒诞巫术,第一次把医学从巫术中解放了出来。
第三,扁鹊行医善于“随俗而变”。在邯郸,他听说这一带妇女得病者多,便作治疗妇女病的“带下医”;过洛阳,闻周地老年人耳聋者多,眼疾者众,他便作“耳目痹医”;入咸阳,见秦地儿童得病者多,他便作“小儿医”。有时他还作“内科医”。这说明扁鹊有高超的医术综合修养,同时也说明扁鹊是我国医学分科专门化的主要创立者。
第四,扁鹊唯一留传下来的著作是《难经》。全书共81章,以问答形式解释《黄帝内经》中关于脉法、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的疑问。在《难经》中,扁鹊提出了对脉诊“独取寸口”之说,这是中医诊脉史上的一大进步。另外,《难经》中的“三焦有名而无形”之说、“命门”之说,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此可见扁鹊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第五,扁鹊创立了中医临床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并熟练掌握了砭石、针炙、按擦、汤液、熨贴、手术、吹耳、引导等多种治疗技术和方法。
第六,扁鹊还提出了防病为主的主张,他认为一旦有病,要早发现、早治疗,防病重于治病。“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病可已,身可活也。”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