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什么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的历史
瓷器是火与瓷土的骄子,中国人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开始烧制瓷器,而据近年考古资料,瓷器的始烧时间可能会提前至夏代。
早期的釉下彩瓷是在青釉之下绘画。中国最早的釉下彩瓷出现于三国东吴时期,但它仅仅昙花一现,至今仍是陶瓷史上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唐代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瓷一当时的外销瓷 ,在国内没有流行;唐五代的浙江褐彩瓷一当时钱越国皇室的专烧瓷,仅仅发现三件随葬品。
青花是白地蓝彩瓷器。在隋唐白瓷和唐三彩的呼唤中,在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哺育下,终于在14世纪的元代出现。它在元代被作为外销瓷运往蒙古帝国的占领地,在国内被景德镇人作为高档祭祀品供奉给寺庙;朱明时代,它是御用瓷中的主要品种,其生产工艺更上一层楼; 17世纪的明末清初时期,它作为外销瓷的大宗产品,远销欧洲,以至于在17世纪~ 18世纪西欧的“中国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被欧洲人迷恋,被欧洲人收藏。西方人通过中国瓷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青花瓷了解中国。它那静静的蓝色,在的然的对虹正那么 大气优雅。从制作工艺到纹样内涵,仔细品味它们,是洞住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蕴之中。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2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