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丝绸之路大家应该是非常的清楚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大家也是学习过了很多关于丝绸之路的知识,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古代与国外的一个桥梁,对我国古代以及现在的经济,国外交流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丝绸之路拥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其名字的由来却是近100多年的事。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广泛运用。
经过100多年的变迁,如今人们口中的丝绸之路有了更宽泛的指向,广义的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A. 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交流:
一.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和距离:丝绸之路,通常是以长安或洛阳为起点,经过长长的河西走廊,再经过玉门关和敦煌进入新疆。入疆之后分为北道、中道和南道三个方向分别西行,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国家。
二. 陆上丝绸之路所运送的商品:在生活用品方面,中国向西方输出了精美的丝绸、瓷器、宝石、香水、纸张、装饰品和香料茶叶等,而西方各国的棉花、纺织品、玻璃、红酒、琥珀、地毯等丝织品、各国的金银器和其他的商品也进入了中国。
三.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各国的。其实这个“四大发明”的说法,也是欧洲人先提出来的。欧洲人的数学、天文、地理和化学等科学知识,也是随着东西方商的文化交流的队伍来到了中国。
四:人文宗教方面的交流:东西方的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相互传播。通过丝绸之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地中海的波斯等国传入中国唐朝。其中最著名人物就是唐朝的佛教僧人玄奘法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凉州和敦煌到达新疆,后到达了印度。十八年后,玄奘法师带着他精心搜集的佛经又一次踏上丝绸之路——从印度返回故土。
B.海上丝绸之路:
一.海上丝绸之路起始年代和路线:其实比陆上丝绸之路开始的还要早。这条商路萌芽于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时期,兴盛于唐宋,扩大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的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以南海为中心。
二.两条海上航线:南海和东方
南海丝绸之路:起点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就有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称呼。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路发展的极盛时期,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并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线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唐代时期,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时期,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三:海上丝绸之路运送的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到了宋元时期,瓷器逐渐成了出口的主要货物。到后来,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进口货物主要是香料、胡椒、药材、金银珠贝等等。
四.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进行直接的商贸往来,实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通过意大利马可·波罗和阿拉伯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描述,引发了西方世界了解东方文明的大航海热潮。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国的民族工艺和儒家思想,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曾经一度掀起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科技发展,加强了民间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因此形成了世界共同发展的思想认识。
今天看来,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商之路,更是一条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之路。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1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