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论断,荀子很明确地提出过:人性本恶。
在《荀子•荣辱》中,他说: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他举出来的都是人的天性,比如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要休息等等,说明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
不得不说,人性“好逸恶劳”,这在当下都非常普遍,荀子选取的角度非常有力。
这就对孟子“向善”的观念发起了冲击。
既然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会本能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然后才会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那怎么还能说人性“向善”的呢?
由此来看,“人性本恶”才是真理。
但是,荀子既然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当然不是简单地为了论证“人性善恶”这样没有实际效用的观念,而是进而提出了如何利用人的这一天性来为社会做贡献。
荀子认为,那些被人称颂的圣人为什么要比普通人做得更好?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克制自己内省的“恶”,将“善”展现出来,所以才会被人所尊崇、信服。
这就是其在《性恶》一文中指出: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从这些记载也可以看出,荀子之所以要提出“性本恶”的思想,其实也是为了找到遏制人性之“恶”的理由而已。
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和孔孟是一样的,需要“教育”。
人性本恶是荀子全部学说的基础,它彻底打破了天赋的道德观念,否定是先天良知的存在,提出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主张。他说尧舜和桀纣一样,前者是圣人,后者是恶人,关键都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
人的本性是恶的,那如何才能达到完美呢?教育,学习和磨炼,形成一种进取人生的风格。
荀子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干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人生而学习。学习的态度,就是人生的态度。人性恶,后天渐有善良的愿望,学习可使人改恶从善,使人格完善。
荀子进取人生的风格与哲学,有流水不腐,与时俱进的诗意与魅力。
人性本恶,因而教育就特别的重要,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就是要通过学习道德,抑制恶的本性,成为善良的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因此,在社会法律制度建的设中,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1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