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发明,按发明先后顺序分别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1、指南针
指南针,又叫司南。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
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磁场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因此,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2、造纸术
造纸术出现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东汉(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东汉时蔡伦在京师洛阳任尚方令期间。经常到洛阳近郊(今洛阳偃师区缑氏镇附近)收集制作材料,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的造纸术。造纸术后来从都城洛阳向其他地区传播。
造纸术既方便了人们书写,又促进了文化传播。公元7世纪造纸术传入日本,公元8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各国,造纸术的广泛传播,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造纸术之前,人们只能把字刻在竹简上,而在竹简上刻字,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极为不利的。蔡伦的造纸术直接使得文字的记录变得更为方便,对于文献的收藏也有很多好处。
3、火药
火药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家和炼丹家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根据《丹经内伏硫黄法》的记载,在制作丹药的过程中,孙思邈将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在一起制成药粉,这就是最初的火药的雏形。据《范子计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硫磺、硝石与炭混合,这就是火药的配方。火药的发明也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代人们可以利用火药制造烟花爆竹,烘托节日气氛,我国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就是在火药发明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另外,火药还可以制作成武器,用来保卫家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4、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昇(972年-105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4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