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什么意思(尊王攘夷典故)

尊王攘夷什么意思

“尊王攘夷”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当中,是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而《春秋公羊传》则是对春秋时期所发生的事进行的记载,其中就有这尊王攘夷。尊,就是尊重,推崇。王,就是当时的周天子,或者知他在中原的正统地位。攘,是抵御的意思。夷,就是当时的游牧民族等外来的侵略民族。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尊崇和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抵御排斥外来的侵略民族。

“尊王”即尊崇周王室,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攘夷”即抵御夷狄的侵扰,以此博得中原各国拥护。齐桓公采用此策,联合燕国打败山戎,又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狄人的扰害,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为了阻挡楚国的北上锋芒,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郑、陈、卫、许、曹等国联军侵蔡伐楚,直抵楚边境陉地(今河南漯河郾城区南),以楚不向王室朝贡质询。楚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双方订立“召陵之盟”。

尊王攘夷什么意思(尊王攘夷典故)

尊王攘夷典故

尊王攘夷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后来引申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它是在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互相吞并的背景下产生的。

春秋时代,齐桓公执政以后,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入侵的夷族和不服从管辖的诸侯。

“尊王攘夷”分两步:“尊王”可以使其余诸侯国不能来攻,还可以联系其余诸侯国攻伐那些“不尊王”的诸侯,确立威信,取得实利,并且会得到周王室的大义支持。“攘夷”同样可以显示军力,拉拢震慑其余诸侯国。

尊王攘夷什么意思(尊王攘夷典故)

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坏邢国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6年,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古地名,在今河南睢县东南),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这次盟约还有以下重要内容: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要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都要友好相待。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的会合,先后有好多次,历史上称为“九合诸侯”。齐桓公是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

尊王攘夷什么意思(尊王攘夷典故)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大贡献。他的成功,在于有德有能,也在于知人善任,重用管仲等贤能之士,且有虚心纳谏的雅量。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7533.html

(0)
开飞机的奥特曼开飞机的奥特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