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泉。因为其太耀眼,肉眼根本无法看清其真面目。但随着观测仪器的不断改良,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太阳。
根据已有的恒星形成和结构理论认为,太阳的结构从里向外主要分为:热核反应区(中心),核心之外是辐射层,辐射层外为对流层,对流层之外是太阳大气层。
热核反应区位于太阳的最中心,科学家推论认为,它的范围约占整个太阳半径的1/4,约为整个太阳体积的 1/64,这部分的体积虽然小,然而它所包含的质量却占了整个太阳质量的一半以上,密度也大得惊人,每立方厘米平均可达160 克,是水的160倍,温度更高达1500万摄氏度,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域处于高密度、高温和高压状态,所以这里才是太阳的热核反应区,太阳能量的99%都是从这里产生。
辐射层是热核反应区之外的层面,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其范围从太阳内部25%-71%个太阳半径区域,在这个层中气体温度平均约为700万摄氏度,密度约为每立方米15吨,体积约占太阳的一半。
对流层处于辐射层的外面,大约在75%半径到太阳表层的区域,温度约为50万摄氏度 ,密度也降至每立方米150公斤。这里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太阳的等离子体对流现象,太阳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在对流区向太阳表面传输。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三层,光球层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圆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从中心到光球的半径,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这里有米粒组织现象和太阳黑子现象,都是下面对流层的活动造成的。
光球层外面是色球层,厚度约2500公里,这里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称之为耀斑,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的能量,不过这一层我们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偶尔能看到。从这一层上,太阳的温度又开始升高,从光球层向上2000公里的高度,温度会上升到10万到100万摄氏度。
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温度有100万摄氏度,大量的氢、氦等原子已经被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由于内部的辐射或者气体对冲,这些带电粒子以极快的速度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阳之外,形成了太阳风,来到地球附近,会被地球磁场阻挡,但是一部分会通过两极地区进入地球,那就是极光了。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