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三改造具体指什么?一化三改造内容是什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我们的国家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基本建立的。从1949年到1956年,整体上讲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可以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因此,我们也把这段历史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

一化三改造具体指什么?一化三改造内容是什么

一化:

指国家的工业化,也称社会主义工业化。早期的工业化,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方式,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后来的结果并不如人意,所以后来毛泽东在结合当时各国建设经验与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通过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方法,加重重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化三改造具体指什么?一化三改造内容是什么

三改造:

对农业:发展农业合作社,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对手工业:积极引导、典型试办。采用说服、示范、国家援助的方法,启发和帮助手工业劳动者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逐步组织起来试办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期,以利用和限制为主。 1953年开始,逐步扩大到对其他行业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排挤私营批发和有计划扩展加工定货的方针。在这些企业实行"四马分肥",即企业利润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金和资方股息红利这四方进行分配。1955年8月以后,形成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已实现公私合营的企业占原有私营企业数的99%。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已基本上不复存在。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从而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33951.html

(0)
开飞机的奥特曼开飞机的奥特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