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自我意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二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三是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三个维度
1、生理自我
指个体对自己生理状况的意识,比如:我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如果一个人对身材和外貌不能做到自我接纳,那就必定会表现出自卑和缺乏自信。
除了生理特征外,对个人健康的自我意识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有些人疑病心理重,身体小小的一点变化,可能就会引起惶恐,而有些人不到病得不行了,都不去看医生。一些人过度重视生理健康,而有些人过度忽视。在mmpi量表中,疑病症HS的描述:“过度的重视”和“过度的忽视”都是不可取的。
2、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如果对心理自我缺乏认知,那么也就失去了心理调节能力,则容易陷入心理健康的深渊。
关于心理健康的检测和筛查,还可以参考:SCL-90量表,对于精神疾病方面的检测筛查,可以参考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关于人格障碍的检测筛查可以参考 PDQ-4+量表。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社会角色的意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也即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如:人际关系,家庭角色,社会义务和权力等。如果没有社会自我的意识,那么则可能会表现为人际关系糟糕,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无自我价值感。
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的。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是社会意识内化于个体头脑之中的结果。一个人如果从小脱离社会,没有社会化的过程,就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例如狼孩、熊孩等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社会意识环境的熏陶,只能被称为生理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
2、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人类一旦有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认识,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适应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3、自我意识还具有独特性: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每个人在认知水平、体验能力以及行为调控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使得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必然呈现独特性。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246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