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特点是什么?

科举,因为这种制度是设立科目,以考试的方式去取人,所以称“科举”。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科举”二字,取“分科举士”之意,有几大显著特点:一是分科考试;二是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三是允许参考人自由报考;四是以成绩决定取舍。

科举制特点是什么?

1、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这种形式萌发于南北朝,唐代继承、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

唐代科举考试主要分二种:一是常举,一是制举。

常举考试是每年春天二月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唐朝前期,由尚书省吏部负责。后来改为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制举,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方法。

科举制特点是什么?

2、 宋代科举继承了唐代科举制,并有一些重要改革

(1)重大改革:一是礼部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二是继承发展了殿试制度,皇帝亲自主持;三是到宋神宗时在国子监内实行三舍法取士。

(2)防止考试弊端

弥封,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

誊录,大设置誊录院,殿试卷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试官审阅,此后省试、发解试也次第推行誊录制度。

加强了科场纪律,实行严格的搜身法规,考察内兵卫罗列,巡行监视,堵塞各种权门舞弊之徒。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太宗在位22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10000名,平均每年达450余人。唐朝总共取进士总数才6000多人。理学成了宋代以后科举取士的最高标准。

科举制特点是什么?

3、 科举制的完备阶段——明清时代

明清科举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得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秋八月,参加者必须是秀才,乡试考中产生“举人”。

会试是全国范围的考试,参考人员必须是举人,时间第二年春三月,考试地点在北京贡院,考中者为“貢士”。

殿试,会试之后举行殿试,地点在今故宫保和殿,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才是“进士”。

科举制度对学人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作用,在其被废除之后的社会表现得更明显。在西学的影响下,家庭伦理道德规训逐渐消失,传统知识文化所阐释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文人不仅要试着从新的知识体系中学习、重构自身,也要尝试新的考试途径,获得安身立命之本。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22266.html

(0)
开飞机的奥特曼开飞机的奥特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