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是骑乘马具中一个简单的装置,却在中古军事史和科技史上颇受关注。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马镫的流行普及,毫无疑问首先是在中国,时间是公元4-6世纪,而后从亚洲东部逐渐扩展到亚洲西部,再扩展到欧洲,欧洲普及使用马镫在公元8世纪以后。
世界最早的马镫实物,是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墓主下葬年代为公元415年),已经属于可实战用的双侧马镫。从这件文物来看,似乎马镫是在中国北方诞生的。
然而,这只是马镫实物。中国还出土过三国和西晋时代的一些带马镫的骑士俑和陶马俑,时间比冯素弗墓的马镫早得多,不仅有单侧马镫,甚至也有双侧马镫。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骑马俑几乎全部出土在中国南方!
接下来正式说镫,很多朋友都会提到湖南长沙西晋墓的青瓷骑马俑,没错,这是全世界学者讨论马镫都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材料。这批俑从艺术角度看算不得精美,但细节非常到位,而且墓葬年代确定,是西晋惠帝永宁二年,也就是公元302年,距离西晋灭亡还有14年。
这批骑马俑上,均配备高桥鞍,部分马鞍左侧悬挂一枚小三角,国内外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最早的马镫形象,但这只是单镫,马鞍右侧并没有,骑马人的脚也没有塞进去,所以推测单镫只是辅助上马的,因为高桥鞍比原始马鞍高,上马相对困难。
单镫并不仅仅存在于这样的模型中,实物也有发现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十六国早期的墓葬,根据随葬品推测墓主人为慕容鲜卑。鲜卑人习惯以马具随葬,在这座墓里就埋葬了一整套马具,其中有一副高桥鞍,在高桥鞍的左前方还发现了一枚鎏金铜马镫。后来,考古工作者还对这套马具进行了复原。
这种马镫在慕容鲜卑兴起之地——今天的辽宁朝阳、北票一带还有发现,足以证明单马镫确实存在。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 1.鲜卑人有用马具随葬的习俗,所以相关的考古遗存多,不能以此来轻易否定中原或者南方地区发明马镫的可能;
- 2.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单镫与后来的双镫存在一个短暂的共存期,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单镫只能辅助上马,功能有限,所以很快又出现了成对的双马镫,有了它,不仅上马方便,骑行时还可借助它来保持平衡,对交通、战争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目前最早的双马镫证据,是南京象山东晋墓里的陶马。
如前所述,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单镫是西晋时期的,这一时期也恰恰是高桥鞍普及的时代。单镫的出现跟高桥鞍所造成的上马不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汉代,人们使用低矮且没有硬骨架的原始马鞍,既不需要镫,也难以配备镫。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dnote.com/tougao/15835.html